科普知识

公民健康素养66条第五十五条

发布时间:2019-02-15 09:58:41   点击:

  •     关注健康信息,能够获取、理解、甄别、应用健康信息
       
        什么是健康信息

        健康信息包括健康档案信息(健康体检、就诊记录)和健康教育信息。要通过电视、网络、报纸等传播渠道获得对疾病、保健等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来源。
        如何获取健康信息
        在医院就诊出院后,将病理等关键资料,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,以便就诊、复查时,医生能了解过去史、过敏史等。目前,国家正从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库。
    居民还可以通过正规的网站、微信、报纸等媒体获取健康信息。
        如何理解健康信息?
        对于健康信息存在着许多误区,需要不断学习如何解读。例如,人们常常对转氨酶存在各种错误认识,认为转氨酶升高就是肝炎;转氨酶异常就有传染性;转氨酶水平与肝细胞损害程度呈正比等等。事实上,很多情况下转氨酶水平正常与否,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好坏。

     
     
        如何甄别健康信息
        长相“专业”的伪健康信息在大家手机上并不鲜见。“酸性体质致癌”、“地暖致癌”、“番茄致癌”……各类流言不胜枚举,其中癌症是最受重视的选题,如何防癌的信息可以说是铺天盖地。

     
     
     

        伴随着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极度关切和新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,各类健康信息满天飞。然而,当人人都成为健康信息的发布者时,公众如何才能辨明信息的真伪?
        一些伪健康信息会通过所谓的“专家”、“学者”、“电视新闻”来发布,事实上,科学家最信任的信息来源是学术杂志,而不是电视媒体。因此,靠谱的科学文章绝不可能使用电视新闻来证明自己论点。一些科普信息在标题大量使用“爱”“家人”等字样进行道德绑架求转发,或者其他方式吸引眼球,或者在科普知识后以各种方式发布广告信息,这些“科普信息”基本上是伪科学。

     

     
     

        目前公众接收到的健康科普信息存在鱼龙混杂、良莠不济的现象,个别机构或个人以新、奇、特的特点吸引受众,忽视了科学性,一些反科学的知识严重干扰了科学健康知识的普及。伪大师、伪专家,并无科学实证依据的“偏方”“绝招”等信息还依然存在,容易误导公众,损害公众健康。

     


     

        要关注健康信息,还要善于甄别健康信息。建议从政府的、卫生计生部门、专业机构、官方媒体等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。

上一篇:公民健康素养66条第五十二条
下一篇:想要瘦,睡饱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