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单导航
快捷导航
科普知识
手足口病高发季来临,我们应如何预防?
发布时间:2024-08-15 08:28:29 点击:
-
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(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, HFMD)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,1~2岁组发病率最高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夏秋季为高发季节,传染性强。
能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多种,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,随着HFMD病原学的变迁以及EV71疫苗的使用,我国HFMD的病原谱已发生较大变化,非EV71等肠道病毒所致HFMD的比例正在显著增加。
手足口病如何传播?
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,隐性感染比例较大。患者发病前具有传染性,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。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,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和接触传播,部分可以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
消化道:粪-口途径传播,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可感染;
呼吸道: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(飞沫)传播,如咳嗽、打喷嚏等;
密切接触: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毛巾、手绢、牙杯、玩具、餐具、奶瓶、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。
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?
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~10天,平均3~5天,病情较轻,呈自限性,预后良好。
临床上以发热和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、疱疹等表现为主,常伴有口痛、咳嗽、流涕、厌食、低热等症状,多数症状较轻患儿一般在一周左右自愈。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脑膜炎、脑炎、肺水肿等并发症,严重者可致死亡。
孩子患病,家长怎么办?
1)就诊:急诊、儿科、感染科
2)护理:
退热:38.5℃以下物理降温,38.5℃以上药物降温;
皮疹:皮疹未破裂可涂抹炉甘石洗剂,破裂后可涂抹碘伏,口腔处可将蒙脱石散(思密达)调成糊状涂抹;
抗病毒:适当服用口服液,多休息,提高自身免疫力;
饮食:清淡饮食,多补充津液;
3)恢复时间:5—7天基本退烧,之后皮肤症状逐渐消退;
4)隔离:居家隔离时间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一周,一般为7—14天。患儿在此期间尽量避免外出,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,避免交叉感染。怎样预防手足口病?
1)勤洗手
孩子在饭前、便后,或者外出回家后都需要洗手。家庭成员在接触宝宝前、更换尿布时、处理粪便后都需要洗手。
2)常通风
每日开窗通风2~3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。
3)吃熟食
不要让宝宝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。
4)晒太阳
宝宝的玩具、衣服、被褥等要多晒太阳。
5)勤消毒
定期对孩子的餐具、衣物、玩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。
做好家里地面、桌椅台面、床围栏、门把手等物体表面的卫生、消毒工作
6)多观察
早晚探摸孩子额头,如有发热要及时监测体温。
手足口病流行季节,应同时留心观察儿童的手、足、口、臀部等是否有出现皮疹等症状。
7)离病人
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、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。
8)远人群
手足口病流行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场所。
9)种疫苗
6个月-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能安全、有效地预防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症和轻症病例。
10)强身体
注意孩子的饮食、睡眠,适当锻炼,增强免疫力。
(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来源:浙江省疾控中心